三国时期,相传三国魏国时,名医华佗,遇到一个年轻妇人求诊,她年方十八,却满面疙瘩,肤色晦暗,毫无光泽,华佗根据中医理论“外病内治”之道,而久治不愈,为此,他伤透了脑筋。 直到一天,他就诊返回途中,路经一农田,见一农夫在清理布满杂草的水沟,锄到之处,杂物即除,久滞的流水便顺利而过,这一情境,给了华佗极大的启示。 “人体筋络不就如同这水沟吗?不就是因为筋结及‘杂物’的产生,而阻碍了气血的运行,导致瘀滞,瘢痕及痘斑吗?何不“内病外治”,清除“杂物”呢?” 于是,他运用一个指头般粗细的动物骨节圆头,通过在病人脸上,依肌肉的纹理做“力道”运动,再配以“油”(润滑),神了,不到一个月,此妇人病情大大好转,直至康复。 于是乎,最初的拨筋术开始运用……
面部经络口诀:
睛明穴上膀胱经、胆经三焦走侧面
大肠经脉绕口唇、太阳小肠走耳前
六腑阳经走到面、肝经重合胃经线
任督二脉走中间、面部经络九条线
《黄帝内经》运气七篇行文古奥,艰涩难懂,历代医家争议很多,西学东渐之后,更是褒少贬多。时至今日,不仅原文难以理解,就连注家的阐发也玄之又玄。建国后运气学的专著有任应秋和方药中两家颇受推崇。任应秋偏重于对古气象学探讨,认为运气学说是古人对气候和流行病关系的观察而总结的规律;方药中侧重运气推算方法的介绍,及对运气七篇的注解串讲,二者避繁就简,重视实用,更具现在提倡的科学性,略似今学的研究方法。
笔者涉足杏林尚浅,于运气学未及毫端,只陈述心中疑问,待来者解惑。
一、五音健运
任应秋先生说五音就代表五行。古人尚简介,直述唯恐多言,怎会用五音代替五行?况且《黄帝内经》其他篇章都直言五行,未有替代,单运气七篇以五音代五行,恐失于考证。
二、常变问题
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,运气亦随之循环,然今年今日恐与1950年的今日气候特点不尽相同,或者广东今日的气候特点与北京今日的气候特点也有差别,规律固然存在,变化又如何应对?
三、星象历法
古代历法是根据对星象的观察而制定的,然今日所见之星象与先秦两汉的星象恐是两番天地,而历法虽每朝都有变更,比之今日应有差异,以之指导今日运气推算,恐不相宜。
声明:文章来源于网络,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