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妇关系是人伦确立的第一大事。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与发展是因为有夫妇。郑玄注《周礼•小司徒》“上地家七人”云:“有夫有妇,然后为家。”夫妇的共同生活是组成家庭的基本条件,它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、社会的安定和风教的淳朴,所以《易经•序卦下》云:“夫妇之道,不可以不久也,故受之以恒。”夫妇之道要维持长久,一个家庭才能得以维持。古人认为天地合而后万物兴,夫妇关系原本是合二姓之好,上以嗣宗庙,下以继后世。夫妇之伦关键是一个“情”字,如果没有特别的感情维系其间,轻则吵架打架,重则动辄离婚,造成父母孝道不能尽,子女教养不能行,直接影响到父子一伦,间接影响到君臣、朋友之伦。
《诗》云: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。”处理好夫妇关系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。《白虎通》云:“妻者齐也,与夫齐体。自天子下至庶人,其义一也。”又云:“夫妇者何谓也?夫者扶也,以道扶接。妇者服也,以礼屈服。夫扶妻齐”首在丈夫以道义接扶妻子,而妻子则要以礼仪服从丈夫。这在今天可以说就是夫妻双方互相合作共建家庭和谐的意思。《幼学琼林•夫妇》:“男以女为室,女以男为家,故人生偶以夫妇。阴阳和而后雨泽降,夫妇和而后家道成。”夫妻和睦相处,才能使家中井然有序生活美好。
父子关系
父子关系为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纵向延续,儒家家庭伦理规范是“父慈子孝。”“慈”的基本含义是爱。《说文》曰:“慈爱也。从心,兹声。“《礼记•曲礼上》:”慈者,笃爱之名。”父母对于儿女的慈爱是顺应人的自然感情的,爱子之情,人人共有,但是,要儿女孝敬父母则是逆着人感情的,是比较困难的,所以谚语有云:“养子才知父母恩”,即在家庭伦理中,所缺乏的、难以做到的往往不是“慈”,而是子女对父母的“孝”。
孝的源泉是爱,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。孔子在《论语•为政》篇中说道:子游问孝,子曰:“今之孝者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孝道的根本不仅仅在于赡养父母,而在于要有孝心发自内心的尊敬。没有孝心,仅仅是被动地尽赡养责任,那同所谓的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。
孔子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。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“敬”,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“敬”呢?这就是侍奉父母要以礼而行,按照礼来作。古代礼仪很多,对待父母最大的是三个方面:就是孔子在《论语•为政》所说的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,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。孔子讲孝道不是愚孝,他还提出“几谏”的原则。《论语•里仁》载子曰:“事父母几谏,见志不从,又敬,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 兄弟关系
家庭中的兄弟关系伦理规范是“兄友弟恭”,即兄长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弟妹,而为弟妹者要尊敬顺从兄长。贾谊《新书•道术》:“弟敬爱兄谓之悌。”说明“悌”就是要敬爱兄长,其实也包括了姊妹之间。中国古代家庭兄弟姐妹很多,但是兄弟关系确是家庭中最容易发生矛盾的人伦关系,兄弟之间共患难易,共富贵难,往往会为了争权夺利而阋于墙,乃至干戈相间。
对此,孔子要求做到“兄弟怡怡”(《论语•子路》),即兄弟之间和睦相处。荀子则明确地规定:“请问为人兄?曰:慈爱而见友。请问为人弟?曰:敬拙而不苟。”(《荀子•君道》)作为兄长,应当爱护弟弟;作为弟弟,应当敬爱兄长。兄弟之间和睦相处,既是血缘亲情的自然结果又是孝敬父母的必然要求。北齐颜之推形容兄弟关系为“分形连气之人”,兄弟之间“方其幼也,父母左提右挈,前襟后裾,食则同案,衣则传服,学则连业,游则共方,虽有悖乱之人,不能不相爱也。”(《颜氏家训:兄弟》)因此,兄弟之间就要本着这种血缘亲情发展为感恩精神,相互照应、相互关心、和睦相处、礼让无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