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史记》记载,秦昭王“囚孟尝君,谋欲杀之”。孟尝君知道秦昭王最信小老婆——幸姬的话,就低三下四去走这位幸姬的后门,求她说情放孟尝君回齐国。这位幸姬张口就要狐白裘。这狐白裘价值连城天下无双,本属孟尝君所有,但此前孟尝君早已献给秦王。幸姬提出的这一“不可能的任务”,也许意在让孟尝君知难而退。好在孟尝君“善养士”,门客众多,连忙会集门客共商对策,“遍问客,莫能对。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,曰:‘臣能得狐白裘’”。但就是这位“最下坐者”也就是最低级别的门客,最终真的潜入秦宫偷回狐白裘。秦王在宠姬的耳边风下释放了孟尝君。孟尝君走后不久,秦王又反悔了,立即派兵追赶。孟尝君一行星夜逃到函谷关,却发现前方关门紧闭。危机时刻,又一名低等门客发挥所长,学公鸡打鸣,引来众多真鸡共鸣,关防军按惯例一听鸡鸣就开关放行,孟尝君又逃过一劫。
成语“鸡鸣狗盗”就来源于此。“狗盗”“鸡鸣”纯属雕虫小技,不值一提,但关键时刻却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,两次拯救了孟尝君性命。
离开历史,回到现实。我们改革开放大业,需要亿万人才来成就,各行各业各地方各部门的建设和发展,需要众多人才来支撑。我们研究如何去招揽人才、发现人才、培养人才,固然重要,但与此同时,如何把现有的人才用起来,用得科学、准确,用得恰到好处,使之各得其所,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,方是当务之急。张榜天下、重金招才,这种做法很容易,但从现有队伍中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并给予其充分施展的空间和机会,则很难。汇聚人才、激发人才,最关键的功课恰恰是后者。
一项事业,犹如一部机器,它由许多个零件、部件组成,知识渊博、造诣高深的大才,犹如大部件;一技之长甚至一得之见的小才,犹如螺丝钉。虽有大小之分,却都是这部机器的组成部分,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缺了哪一块都影响机器正常运转。具有多方面知识、技能的大才为数不多,且必然名闻遐迩,发现、选拔、任用都较容易;至于全才,古今中外好像还没出现过,不管自荐推荐,都应置之不理;那些仅有一技之长或一得之见的小才,不仅人数众多,且大多默默无闻,把他们恰到好处地用在适合的岗位上,的确得动些脑筋。不要说“隔行如隔山”,就是同一“行”里的不同岗位,也不可能谁都胜任。“狗盗”不一定会“鸡鸣”,“鸡鸣”也不一定能“狗盗”,“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闪闪发光”,自己说的,是瞎吹;别人说的,是胡捧。
唐太宗说:“君子用人如器,各取所长”,切菜莫如刀,挖土莫如锹,什么岗位上用什么人虽是一门学问,但只要具有事业心,在用人上出以公心,掌握这门学问并不难。领导者通过调查研究,对每一名部下都了如指掌,然后把他们科学、合理、准确地使用起来,使人人都在适合的岗位上大显身手,又不致使之因能力不足而“失街亭”,如此,我们的事业必定兴旺发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