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孔子被尊称为“圣人”,其道德修养为后世所称赞。《论语》较详细地反映了孔子的修身之道,既包含人际交往中的处世哲学,也涵盖个人自我修身的内容与方法。修身之道是孔子核心思想“仁”的具体表现,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[关键词]《论语》;孔子;修身之道
[中图分类号]B222.2 [文献标识码]A [文章编号]1005-3115(2013)16-0043-02
儒家学派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,以“君子”和“小人”区分人的道德境界,以“圣人”为最终道德目标。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,“仁”是儒家学说的精要。冯友兰先生认为,“仁”是一种人生境界。①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,孔子提倡个人注重自律、自强、自省的修身之道,这是接近“仁”的重要途径,是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具体体现。《论语》对孔子修身之道的记录比较零散,本文从人际交往的为人之道、自我修炼的为己之道以及道德修身的具体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。
一、人际交往中的处世之道
社会属性是人的重要特征,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,这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不同的关系。在人际交往的处世哲学中,既有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存在的特殊性,也有人与人必然存在交往的普遍性。
(一)孝悌
《论语》多次提及“孝弟”。“孝”即孝顺父母;“弟”通“悌”,即敬爱兄长。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……君子务
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②儒家学说将“孝弟”看作“仁”的基础,把它当作维护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一种道德力量,虽然孔子从未给“孝弟”下过具体定义,但却从多个角度对其内涵作了解释。
子夏曰:“事父母,能竭其力。”③尽心竭力,这是对“孝”程度的要求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④孔子更为注重个人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意,而不是形式主义的“能养”。学生宰我嫌三年之丧太久,孔子说:“予之不仁也!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,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!”⑤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曾享受过三年“父母之怀”的爱,应当守丧三年以回报父母生养之恩,所以对宰我的想法予以批评。虽然今日我们不必依从三年之丧的传统,但是这种心理感情的回报值得传承。
(二)友恭
子曰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⑥因此在孔子看来交友是人生一大乐事。曾子曰:“君子以文会友,以友辅仁。”⑦这种交友方式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相互交流与提升。子曰:“主忠信。无友不如己者。”⑧朱熹说:“无、毋通,禁止辞也。友所以辅仁,不如己,则无益而有损。”⑨意思是假若如此,天下人都和优于自己的人交朋友,那也就无友可交了。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: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⑩选择借鉴他人的优点以提升自我,看出别人的缺点以提醒自己改正。孔子曰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11孔子将阿谀奉承的人,当面称赞背后诽谤的人以及夸夸其谈的人都归为有害的朋友,提倡与正直、信实、见识广博的人交友,认为这三类朋友有益于个人自身的修养和成长。总之,儒家提倡交友要善于选择对象,懂得向他人学习。
(三)诚信
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,诚信亦为儒家学说所提倡。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——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12孔子曰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,小车无。”13形象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。子贡问“君子”,孔子认为应当先做后说,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”。但是儒家所讲的诚信并不是不问是非曲折所有的诺言都要兑现。孔子曾说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”14这种适度原则正好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。
二、为己之道
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”15为己之道是君子追求“慎独”与“表里如一”的自我修炼,是道德自觉的体现。在《论语》中,为己之道内容丰富,可归为以下几类:
(一)正直
“举直错诸枉,则民服;举枉错诸直,则民不服。”16正直是儒家所看重的重要品德之一。正直不仅关乎个人品行,更关乎国计民生,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。子曰: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”17在孔子看来不正直的人是无法躲避祸患的。他反对“狂而不直”,认为“直而无礼则绞”。18
(二)敏于事而慎于言
子曰:“敏于事而慎于言。”这是对“行”、“言”关系的另一种阐释。孔子重行动轻言语,看到学生宰我白天睡觉,他感慨道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”19子贡问君子,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孔子认为先做后说,这才是君子应当做的。与此相对,他讨厌那些“巧言令色”之人,认为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”。20
(三)智勇
智勇双全是儒家提倡的道德品质之一。孔子说:“可与言而不与言,失人;不可与言而与之言,失言。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”21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22知者,虽不及仁者,但也被孔子欣赏。谈及“勇”,孔子说: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。”23“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”24孔子赞赏“勇”,也提出要谨慎地对待“勇”,切不可“勇而无礼则乱”。25合于义、合于礼,结合仁才是真正的“勇”。